![]() 日志正文
|
||
怀念故乡,首先从食物开始。 一个人暂时离开家乡,感觉到的是新奇、新鲜,尤其是年轻人,会觉得生机勃勃,大好世界尽在眼前,跃跃欲试,踌躇满志,放到嘴里的食物,即使不是很合胃口,但也觉得不错,可以大胆地尝试,甚至于3-5年,都觉得异乡充满风情,他的舌头还不是非常挑剔。 但过了一段岁月,到了一定的年纪,舌头也要开始寻根,就对故乡的味道变得敏感起来,一个稀松平常的故乡食谱,会让你梦断魂牵,而一个富有地方风味的美食,更会让人念念不忘。一个人童年的饮食习惯如一颗种在记忆里的大树,在日积月累中日渐茁壮,也或者如一坛深埋于地下的老酒,随着岁月不断发酵,有一天终于爆发,开始拼命地回忆自己故乡的味道,这大概就是真的怀乡。 我的故乡并不盛产美食,每一种食物都是就地取材,没有什么精致的制作过程,这种味道却深深地种在我的心里,平淡,却永远不曾断流。第一个涌上心头的食物是碗托儿,小时候吃不到,只能流口水,以为是天下美食,后来去读高中,终于可以一享美味,不过就是5毛钱一个的普通美食,却也还是不太舍得吃,偶尔心血来潮吃一个,便觉得是极大地享受。碗托儿好不好吃,关键在作料,好的制作者作出的料,各种调料的香味均匀地相互搭配,极大地刺激着人的食欲。后来,又开始流行驴肉炒碗托儿,这大概是一种创新而大胆的搭配,现在不记得这个食物的味道,只是觉得这种做法非常特别,一直让我不曾忘怀。那个时候姐姐到镇里赶集,总会到学校看我,有时候就给我买个碗托儿吃,这种场景至今不能忘怀,可是姐姐已经离我远去这么多年,这种记忆的镜头只能放在心里,一遍遍地回放了。如今回家,也会去买碗托儿来吃,但总归没有当年的味道,不知道是这些年在外奔波,口味杂乱了,还是碗托儿的制作不如以前正宗了,亦或者商品社会碗托儿也开始跟着降质提价,总之已经吃不出当年的味道,却也无可奈何! 第二个美食是海红蜜,用本地产的海红果制作,味道类似于碳酸饮料,但有一点蜂蜜的甜味和香味,非常可口解暑。海红蜜作为本地饮料,虽然只销售于本地,却深受群众喜爱,一直算是有名的特产,并且真正地进入了工业化生产。然而,这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样的一种饮料也越来越难以生存,这次回家听说海红蜜已经卖给了另外一个地方的厂子,虽然还在生产,但产地已经外迁。口味嘛,虽然还比较类似,但似乎又有变化,总感觉比以前淡了很多,大概也是市场经济使然吧。 第三个涌上心头的美食是面条,就是普通的家庭制作的面条,用青椒西红柿酱作为作料。夏天自己家里种的西红柿和青椒,挑几个成熟的现摘下来,然后在前炉子里炖好,在做好面条下锅,调出来就是一道美味。如果青椒能稍微有点辣辣的感觉则更好,吃起来非常爽口。也许是小时候种下的饮食习惯,我至今对西红柿酱特别喜爱,但对其他的酱却不大敢恭维,什么沙拉酱、芝麻酱之类的,吃起来总感觉怪怪的,童年给我种下的这枚饮食基因大概也有排他性,不愿意我分享别的美食吧。 还有一些食物自然也会时不时地想起,比如每年暑假都会有的杏,我总觉得全天下的杏只有我们家的是最好吃的,每年暑假的时候,一颗颗黄黄的杏子挂在枝头,我的任务就是每天检查,看哪里可以摘,爬到树上把能够够得着的杏子全部摘来,完全成熟的杏子很甜、很软,完全没有酸涩的感觉,吃多少都不会觉得牙齿酸,只是吃多了容易坏肚子。家里的杏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杏肉和杏核是完全分开的,就算是熟透了的杏子,也一样可以干干净净地把核拿出来,于是每年夏天我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把每一颗掉下来的杏子都捡来,把杏核弄出来,晒干,捣开,取出其中的杏仁,再晒干,用来做中药。这是一项很繁琐的事情,如今,只能让二老亲自去做了。 还有很多很多食物,会不定时地冒出来,吊起我的胃口,有段时间我突然想起了故乡的盐干烙,一个非常普通的食物,类似于烙饼,却让人吃得余味无穷;还有荞面葛坨,突然想起来,很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可惜原料也难以买到。还有小米稀饭,不过是普通的食物,但同样的米,我总感觉家乡做出来的就比在其他地方做出来的更加好吃,我把它归结为水的问题,故乡的水土最适合故乡的食材,离了这方水土,就没有这份味道了。 故乡如一根线,牵挂着远方的人。我们循着这味道,仿佛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然而如今远隔万重山,故乡只能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只能是味觉记忆库里的一个字节,每年一两次的故乡之行,只是把这记忆中的因子再次激活,却终究不能让我们重回故乡,重温昔日的味道。但我能用这赤诚的心,一遍遍回味记忆,一次次在回味中体会那些似曾消逝、却永不磨灭的美好!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