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9年5个月
访问:?
文章:491篇

个人描述

且让我们以一夜的苦茗
诉说半生的沧桑
我们都是执着而无悔的一群
以飘零做归宿

想要自学中医,试着看看吧

分类:杂碎
2013-12-13 11:37 阅读(?)评论(0)

    这段时间也算是有感而发吧,遭遇了很多事,觉得自己懂一点医学知识,对自己对家人都好,于是搜索看看怎样自学中医,网上找来七嘴八舌的建议,再去问问身边当医生的朋友,希望能有所获吧!

    观点一:中医自学者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其实正规院校学生,能够得到名师真传的并不多,毕竟明师不多,可遇而不可求。由于受医学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中医学院校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西医课程上,中医学的很一般。而自学中医者却可以凭着兴趣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上。现就自学中医提供一些书目,仅供参考。第一:基础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4《中医方剂学》5《中医内科学》6《中医妇科学》7《针灸学》。上面除《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之外,都是中医学教材,要买第五版教材,8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最好(绿色封面),如果找不到,就用6版教材(黄色封面,人民卫生出版社)。照顺序学完上面7本书,基本可以学会解决一些常见病。学习时,遇到某些不懂的问题不要死抠,暂时放过,等到7本书看完,某些问题自然可以前后贯通。要尽快粗略看完一遍,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整体的中医观。接着比较详细地再按顺序看第二遍,精读第三遍。第二:提高阶段。1、《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讲稿)》,2《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录音讲稿)》3刘景源《温病条辨》讲稿,4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自学中医,最忌贪求怪异,否则容易误入歧途,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个人认为并不适于初学。《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介绍了很多老一辈名中医的成才经历,大家不妨看看,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观点二:首先应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然后再看一下“简明中医学”,那书挺好的!包括了(中医基础学) 内,外,妇,儿,药,方剂,而且还很简练都是实用的东西!

    观点三:中医如作战,药为兵,方为阵,诊断如侦察,理论似战略。所以学习中医必须知道自己的兵,首先就要学习中药药性,并且有条件自己尝试。背药性赋,必须烂熟,然后看看衷中参西录等对药物加深理解觉得无聊可以看看药名的故事。有了药可以学习组成阵容的效果。研究为什么这样组成,现代版的汤头歌真不错!然后对应的汤头你去看看它的医案,就能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方子的使用加减!诊断学是重中之重,必须花大力气,望闻问,要深入,推介明代李中,钱乙也行。反正诊断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可以翻书寻找。理论看伤寒杂病论,这方面研究的人多资料齐全时候自学。希望大家同勉,共同探讨。脉学只能多把脉,特别有人生病的时候上去体验。

    观点四:自学中医关键看你怎么学了,我不推荐在中医理论纠结许久,比如阴阳五行之类的,正如楼上所说,的确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觉得大致了解即可。重点放到中药和针灸两项,这也是中医在西方社会立足的根本。说白了中医在现代社会就是一种替代医学,当做一种治疗方法学习即可,完全没有理论支持,是一种经验医学。

    观点五:李士材脉诀背熟运用,药性赋,药性歌阔四百味背熟掌握 汤头歌诀背熟运用 在此基础上熟读中医典籍 西医的知识再掌握些 能够这样的话 你就是一个不错的中医大夫了。看书的话《中医基础学》(第五版)普遍反映不错。

    观点六:看倪海厦讲的课就行了。先看针灸。只是比较难以下载。要用电驴。

    观点七: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学类的教科书主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你先熟悉这四本书。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以下是一些有关中医的言论,先照录于此:

    ◎ 中华医学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一种主观上的故意,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自先秦《黄帝内经》以降,中华医学给人以貌似简陋的形象皆非技术落后,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如医人对于花果草木之品的执著。相对于其他,草木花果之品易于降解和循环使用。——2008.4.17
◎ 毕生研究微生物的伟大学者巴斯德临终前感慨万千,他说:“微生物没什么,一切都是机体。” ——《中医基础理论》王新华
◎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黄帝内经·素问》
◎ 我们这里所探察到的莱辛的看法是这样的:仔细研究古典学问是一个勤奋的思考者能够成为哲人的唯一道路。——施特劳斯
◎ 教育给予人的,并非人凭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教育给予人的,仅仅是人凭自己可能得到的东西,只是更快、更容易而已。同样启示给予人类的,并非人的理性凭自己达不到的东西;启示仅仅更早将这些东西中最重要的给予人类,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莱辛 (提示:一些经典文献还是要常读读,一些概念的产生除自然形成外本身就是奇迹。)
◎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王弼 2009.1.18
◎ 这种划分是方便的,但是却是人为的。 ——2009.03.30
◎ 凡物必生于阴阳,运于五行,阴阳演则万物生,五行运则循行不已,有有于天地间。此乃天道,通者通之,迷者迷之,诸君细细思量之。——2009.04.28
◎ 无知冷漠两相煎 纵有良方也枉然。——陈四益
◎ 学者宜潜心体认
◎ 任何人一旦掌握了他所从事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能找到自己的前进之路,而且与那些以获得知识细节为主要目的的人相比,他必定能更好地适应进步与变化。——Einstein
◎ (虽)变化无常,(然)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鬼谷子
◎ 现代医疗一方面压制了人的“自愈”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了大众健康对于药物的依赖。——2010.4.3
◎ 根据自身情况让医生提出各种治疗方案,生物的,化学的,自然的,传统的,现代的,对比选择方案,实施方案。——2010.09.10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成员“人民北”推荐 2010.12.05
◎ 周易以象观事——成员“素叶锦 (尊而光,卑而不能逾)”2011.04.16

    


  最后修改于 2013-12-26 01:10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