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9年5个月
访问:?
文章:491篇

个人描述

且让我们以一夜的苦茗
诉说半生的沧桑
我们都是执着而无悔的一群
以飘零做归宿

历史上的王族之乱

分类:文字
2013-04-26 12:13 阅读(?)评论(0)

    昨天在看央视纪录频道的节目——《帝国的兴衰》,讲述的是汉朝初期的事情,其中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这个事情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就学过,“七国之乱”后来被窦婴、周亚夫所平定,由此也让我特别记住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对于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也就顺便聊聊,顺便也发散性地谈谈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王族之乱。自己不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只是自己的直观想法。

    历史上的王族之乱,我比较了解的,有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以及明朝的“靖难之役”。“七国之乱”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即西汉初期的汉景帝三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兴兵引起内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西晋的“八王之乱”发生于291年~306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并引发了亡国和近300年的动乱。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靖难之役”是因为明代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这几次王族之乱,只有朱棣成功了,但几次动乱之间似乎也有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自己理一理。

    1、为什么封建王朝要分封同姓王?

    在中国历史上,分封制和郡县制在封建社会一直存在,历代的统治者之所以要搞分封同姓王,最根本的原因是担心政权和权力落入异姓人手中,这是“家天下”观念的产物。分封同姓王,初衷是希望同姓亲族在遭遇外力威胁时候(尤其是曹魏时期,曹氏家族权力被司马氏篡位的教训),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对抗。这种想法在起初几代人之间可能会起作用,因为姻亲的血缘关系比较深,但隔了三四代以后,这些分封的同姓王反正由于地方势力坐大,成为威胁中央权力的重要隐患。

    2、为什么多人发起的征伐往往失败,而朱棣一人发动的叛乱却能成功?

    其实王族所发起的征伐,多数是为了争夺个人权力,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由于多人发起,到最后要么人心不齐,各打各的小算盘,要么变成了王族之间的大混战,转变为内讧,其合力大大受损。而朱棣的靖难之役之所以成功,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明朝还是立国之初,中央的国力并不强盛,而新即位的建文帝才能也不及朱棣;另一方面则与朱元璋在建国之后急于消除威胁、诛杀多位大臣有关,中央集权过分导致真正需要打仗的时候,国家已经没有人才,于是在军事上连连失利。

    3、征伐的危害。

    其实历史上王族的叛乱和征伐,多数是争权夺利的产物,更本质地说,其实很多时候是为了争夺皇位,甚至于皇子之间也在不断地上演争夺王位的表演,这其中关键的原因是皇位的权力实在太大,对人的诱惑实在太厉害。这些斗争,每一段拿出来,都是一部《步步惊心》,只是皇族内部小范围的争权夺利,受害的可能是一部分人,而大规模的王族叛乱,则可能会祸害老百姓,像“八王之乱”这群的情况,持续16年,对老百姓而言更是一段灾难。

    其实在集权方面,中国历代统治者想尽了办法,但相对而言,分封制是下放了一部分权力给亲族,但集权与放权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太过于集权,不利于调动郡县的积极性,导致后面国力越来越弱,统治机构的效率降低,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而太过与放权,则可能引发地方势力膨胀,导致动乱乃至于灭国。中国的历史就在这二者之间转圈子。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讲故事 下一篇:3月的好天气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